你是不是也在为餐后血糖居高不下而烦恼?其实,不用大刀阔斧地改变现有饮食结构和喜好,只需做几个简单的小调整,就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下面这4个饮食小妙招,简单又好操作,不妨试试看吧!
调整进餐次数:少食多餐,血糖稳稳的
对于餐后血糖偏高,尤其是容易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少食多餐是个绝佳选择。一天分成5 - 6餐进食,就像给血糖波动上了个“稳定器”。
除了这类患者,还有两类人群也特别适合这种吃法。一是糖尿病伴心脏病的患者,饱餐会让心脏负担加重,而少量多餐能巧妙避开这个问题,给心脏“减减压”。二是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患者,他们胃肠道动力不足,少量多餐加上细嚼慢咽,能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减少胃部不适。
放慢进餐速度:细嚼慢咽,控糖又减重
体重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有个共同的吃饭习惯——狼吞虎咽。一顿饭没几分钟就下肚,结果吃完还觉得没吃饱,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不妨试试放慢吃饭速度,增加咀嚼次数。这样一来,唾液分泌增多,食物在嘴里被充分研磨成食糜,食物颗粒的表面积增大,与消化液的接触更充分。而且,唾液中的淀粉酶在咀嚼过程中就开始分解部分淀粉,让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这不仅有助于增加饱腹感,控制体重,还能避免餐后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升高。
优化进餐顺序:先菜后肉再主食,控糖有妙招
吃饭顺序也有大学问!按照蔬菜—荤菜(蛋白质/脂肪)—主食(碳水化合物)的顺序来吃,能在不知不觉中降低餐后血糖。先吃蔬菜,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接着吃荤菜,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脂肪,进一步稳定血糖;最后吃主食,这样血糖上升的速度就会慢很多。这个方法简单又实用,赶紧试试吧!
安排低热量餐:间歇轻断食,控糖又健康
每周选1 - 2餐吃低热量食物,其他时间正常饮食。这种类似间歇性断食的饮食模式,近年来在国外很流行。研究发现,它对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功能改善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合并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更为显著。不过,糖尿病患者平时都在使用降糖药物,完全断食可能会导致低血糖,风险较大。所以,选择温和的低热量饮食更为安全可行。比如,用蔬菜汤、清蒸鱼搭配少量粗粮代替一顿高热量正餐,既控制了热量,又能保证营养。
怎么样,这4个饮食小改变是不是很简单?从现在开始,试着把它们融入到日常饮食中,一起稳住餐后血糖,拥抱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