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奥乐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
科学应对高血压,守护心脏与全身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不科学的生活习惯逐渐普及,以及年龄的自然增长,三高人群数量持续攀升。其中,高血压更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健康话题。那么,面对高血压,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高血压: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专业学科主任郭艺芳指出,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患者日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我们的心脏犹如一个精密的空心泵,其主要职责是将富含氧气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泵入动脉血管系统,进而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心脏由四个腔室构成,上方两个分别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下方两个则是左心室和右心室。动脉血管根部与心脏紧密相连,承担着将心脏排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脏器的重要任务。

当动脉血管内压力过高时,即形成高血压。高血压会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逐步损害心脏健康。

一方面,动脉血管内压力过高会使心脏排血的阻力增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心室壁会逐渐肥厚,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呆滞、不灵活且不协调。这不仅会降低心脏的泵血效率,严重时还可能因心脏舒张能力变差而导致心力衰竭,即舒张性心衰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另一方面,动脉内压力过高还会导致心腔内压力增高,进而引发心房扩张。心房扩张后,容易发生房颤。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脑梗塞等严重后果。

此外,高血压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引发冠心病。动脉管腔内血流压力长期增高,会破坏动脉内膜的完整性,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有机会进入血管壁内并逐渐积累,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冠状动脉会明显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冠心病。冠状动脉内的斑块一旦突然破裂,会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使心肌组织无法获得新鲜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即心肌梗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高血压患者是否有明显症状,只要血压升高,就会通过上述不同方式对心脏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高血压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五大降压良方,助您轻松控压

正确坐姿,稳定血压

测量血压时,坐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血压读数的准确性。坐着时双脚晃动或交叉,会使身体处于介于坐和站之间的姿势,而这两种姿势的血压存在差异。正确的做法是:端坐在椅子上,后背平靠椅背,双脚平放在地板上,双腿不要交叉,以确保血液流动顺畅,从而获得准确的血压读数。

手臂支撑,精准测量

在测量血压过程中,手臂的位置对血压读数也有重要影响。如果手臂位置太高或太低,心脏泵血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导致血压读数偏高。因此,应将手臂平放在桌子上,使其与心脏的位置保持持平,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缓慢呼吸,缓解压力

压力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通过用鼻子深吸气,使胸膛和腹部充分扩张,然后慢慢通过嘴呼气,重复上述过程,可以放松身心,降低血压。

适量食用黑巧克力,辅助降压

一项对35项相关研究进行的文献回顾发现,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适量食用富含黄烷醇的食物,如可可和黑巧克力,能将血压降低2毫米汞柱。黄烷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测量血压前临时食用黑巧克力来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富含黄烷醇的食物,以辅助降压。坚持握力练习,降低血压

研究发现,健康成年人每周进行3次简单的握力练习,每次15分钟,持续10周后,收缩压可降低约10毫米汞柱。握力练习可以增强手臂和手部的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在测量血压前1小时内进行握力练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降压药服用时间,因人而异

有些科普文章提到高血压患者夜间不宜服用降压药,理由是睡前服药容易诱发脑血栓和心梗。然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徐浩表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科普文章所讲的只是一般原则,具体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由于人体生物钟的作用,正常人群和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波动较大。入睡后2小时,血压可比白天降低约20%;夜间2~3时,血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至凌晨,血压又呈现上升趋势;上午8~9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至下午16~18时,达到另一峰值。因此,人的24小时血压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特点,很像一把勺子。

如果患者想确定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可到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明确类型。如果没有条件,也可请家人夜间每两小时帮忙测量一次血压,以确定是否需要夜间服药。夜间(晚22时至次日6时)血压较白天下降大于10%的高血压被称为勺型高血压。这类患者夜间确实不宜服用降压药,否则可能导致血压大幅下降,影响心、脑、肾等脏器供血,增加脑血栓和心梗的风险。对于这类病人,建议每天末次降压药安排在睡前3~4小时。

然而,部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不降或下降幅度极小,这种血压波动类型被称为非勺型高血压,特别多见于严重高血压、有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或严重失眠和部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这部分患者血压昼夜波动幅度减少或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在较高水平,会使心、脑、肾血管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如果夜间不服用降压药,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引起慢性损害,甚至诱发心脏病和中风。因此,这类患者有必要在夜间服用降压药。

此外,即使血压表现为夜间下降的正常规律,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情绪激动、熬夜、失眠等,也可能会导致血压暂时升高。此时,应及时测量血压,并与平时夜间血压作对比,必要时可临时服用1次降压药,剂量为白天单次的一半。

味精替代部分盐,助力健康降压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营养与食品研究系副教授泰勒·C·华莱士博士研究团队对美国国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涉及饮食习惯的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发现,用味精代替某些食物中的部分食盐,可使总钠摄入量降低7%至8%,有助于大众实现健康专家推荐的“每日最大钠摄入量应在2.3克以下”的目标。

研究人员指出,味精的钠含量只有12%左右,仅为食盐中钠含量的1/3。此外,味精还可增加食物风味。由于味精中的核苷酸和谷氨酸离子具有“增强咸味”的作用,如果以味精替代部分食盐,可使食盐摄入量降低40%,而且食物风味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多项研究已证实,过量摄入盐分是高血压的一大风险因素,而高血压又会增加从视力问题到心脏病和中风等多种疾病的风险。然而,减少大众食盐摄入量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原因是人们往往觉得低盐食物味道差,而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却越来越受欢迎。新研究表明,味精替代一些食盐,可以在保持食物风味的前提下,减少钠摄入量,进而降低血压,保护心脑及全身健康。

高龄老人降压,目标因人而异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是把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就可以,还是降到120毫米汞柱以下更好呢?新研究显示,在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与标准降压相比,强化降压与脑白质病变体积增加较小和总脑容量降低较多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相比把血压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降到120毫米汞柱能更好地保护大脑健康和认知。

然而,老人作为合并多种疾病的特殊群体,其血压目标值不能一概而论地追求“越低越好”,而是需要基于患者整体的风险来制定。老年人患高血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增大;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常合并餐后低血压;并发症多;继发性高血压易漏诊;盐敏感性更强。基于这些特点,医生在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时,一般不会都按照120毫米汞柱的标准来要求每位老人。

医生会结合高血压指南,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降压目标。对于65~79岁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老人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还可以继续将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到120毫米汞柱左右。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应将血压保持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尤其是收缩压要控制在140~150毫米汞柱之间,不建议进行强化降压。因为高龄老年人常合并脑供血不足等问题,血压可以适当放宽,不能强行按照140/90毫米汞柱的标准来降压。

总之,面对高血压这一常见疾病,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其危害和防治方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用药以及个性化的降压目标制定,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保护心脏和全身健康。

版权所有:爱奥乐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