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一现象警示着全年龄人群都应树立起预防高血压的意识。接下来,就为大家揭秘五个常见的高血压误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应对高血压。
误区一:单次血压高,就是高血压
血压的波动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情绪、环境、饮食、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单次血压测量值偏高时,切勿过度惊慌。为获取准确、真实的血压数据,测量时需严格遵循以下要点:
环境适宜:确保测量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嘈杂环境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饮食禁忌: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摄入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这些物质都可能引起血压短暂升高。
活动限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用力活动,同时排空膀胱,以减少身体活动对血压的影响。
充分休息:测量前休息至少5分钟,让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样测量的血压值才更具参考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的诊断不能仅凭单次测量结果。按照医学标准,需要在非同日进行3次血压测量,且每次测量的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才可初步判定为高血压。此外,为了更精准地反映血压状况,建议每次测量进行2 - 3次,取平均值作为参考依据。
误区二:水银血压计,测量更准确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水银血压计似乎就是“准确”的代名词。不可否认,水银柱血压计确实具备独特的准确性,但其操作方法复杂,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才能熟练掌握。在测量过程中,如果放气速度过快或过慢、读数时视线未与水银柱保持水平、听诊器位置放置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与之相比,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操作简便,更适合居家测量使用,这里推荐爱奥乐AI血压计,不仅测的精准,而且还具备AI血压全周期管理功能,包括健康咨询、应急指导、未测电话提醒以及远程关爱等。而腕式、手指式电子血压计由于测量精准度相对较差,不推荐在居家测量血压时使用。
误区三:做饭用盐少,血压必不高
许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做饭要少放盐,因为盐中的钠元素是导致血压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除了食盐之外,其他调味品如汤料包、辣椒酱、豆瓣酱等也含有大量的钠。此外,一些看似“不太咸”的食物,如某些面条、面包、三明治、奶酪、罐装食品等,同样可能含有较高的钠含量。因此,在饮食中要注意多加辨别,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了解其中的钠含量。
除了食物,非处方药也可能是钠的“隐形来源”。高血压患者在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在选择药物时能够避免与高血压治疗产生冲突。
误区四:高压没症状,危害不找我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就说明身体没有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方面,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如心脏、大脑、肾脏等)微小损伤是悄然发生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感觉。另一方面,不同人对不适症状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对高血压引起的不适不敏感,这就可能导致诊断的延迟。而高血压发现得越晚,对器官的损害就越大,后期治疗难度也会增加。因此,建议35岁及以上人群定期检测血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这样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误区五:吃药多伤身,一降就可停
很多高血压患者对服药存在抵触心理,秉持着“是药三分毒”的观念,认为越少吃药对身体的损伤越小。有些患者可能听说某种食物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就大量进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血压水平;还有些患者会寻求保健品,而不服用具有确定疗效的药品。更常见的是,有些患者一旦血压降到控制标准,就开始间隔服药,甚至直接停药。这些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虽然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与血压不控制所造成的损害相比,这些不良反应微不足道。减药、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加大,对血管的损伤更为严重,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敲黑板总结
单次测量血压高并不一定是高血压,居家测血压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要注意环境、饮食、活动及休息等因素。
“钠”才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因素,预防或控制高血压需重点控制钠的摄入,不仅要减少食盐用量,还要警惕其他含钠高的食物和药物。
高血压患者即使没有症状,身体也可能已经受到伤害,切勿随意减药、停药,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高血压,破除这些误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