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人最近别天天洗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冬季洗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是在“反向洗澡”,错误的洗澡习惯不仅不会养身,反而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发“中风”。
冬季洗澡应避免的四种方式:
洗澡频率过高: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皮肤容易出现干燥、粗糙等问题。如果洗澡过于频繁,会加速皮肤油脂与水分的流失,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皮肤更加干燥、瘙痒,甚至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因此,北方地区冬季每周洗澡1~2次即可,南方地区或喜欢运动的人可以隔一天洗一次,而老人,特别是患有乏脂性湿疹的老人,2~3周洗一次更为合适。
洗澡时间过长:长时间在浴室封闭环境中洗澡,容易导致缺氧和喘不过气。此外,洗澡时间过长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一般来说,淋浴5~10分钟足够,泡澡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避免长时间泡澡。洗澡后,应及时用柔软毛巾擦拭身体,并在3分钟内涂抹保湿身体乳。
水温过高:水温过高会导致血管扩张,减少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因此,冬季洗澡时,水温应接近人体体温,约为37~38℃,一般不超过40℃。
搓澡力度过大:适当搓澡有助于清洁皮肤,但力度过大则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加速水分流失,导致皮肤敏感、干痒,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医生建议,冬季应减少搓澡次数,健康皮肤2~4周搓一次即可,力度要轻,以皮肤不发红、不疼痛为准。搓澡时最好使用毛巾代替搓澡巾,避免使用纤维材质的搓澡巾用力搓澡。
此外,还有四个时刻不宜洗澡:
高热状态下:发高烧时不宜洗澡,因为体表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加重病情。同时,洗澡还会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加重高烧引起的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空腹或饱食后:饭后不宜马上洗澡,因为饱餐后立即洗澡会减少消化道的血流量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和加重心脏负担。此外,饭后马上洗澡还可能引起低血糖和虚脱等症状。饱餐和空腹情况下都不建议洗澡,最好是在饭后一小时再洗澡。
喝酒后:酒后洗澡可能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导致糖原释放受阻。洗澡时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增多,因此酒后洗澡可能会出现头晕、无力、低血糖等情况。
过度疲劳或体力透支时:长时间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后,血液循环处于活跃状态,此时洗澡会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体质差的人甚至有致命风险。同时,长时间脑力活动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因为大脑对血液需求量非常大,洗澡会导致血液向体表皮肤转移,造成大脑供血量迅速降低,导致晕厥。
关于早上洗澡和晚上洗澡的争议,医生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灭阳气”和“生湿气”与洗澡时间关系不大,而是与保暖措施和是否及时擦干身体有关。因此,无论早上还是晚上洗澡,都应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包括脚趾缝间的水分。同时,晚上洗澡时尽量不要选择临睡前,以免兴奋过度影响睡眠。
冬季洗澡小贴士:
洗澡、搓澡不要太频繁,注意控制洗澡时间和水温。
无论早上还是晚上洗澡,都要及时擦干身体并使用保湿身体乳。
避免在高热、空腹、饱食、酒后以及过度疲劳或体力透支时洗澡。